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仁资讯 >>医院新闻 >> 正文

博仁资讯

医院新闻

CCMTV血液频道|北京博仁医院张亚晶教授:解码血液肿瘤免疫治疗革命,点亮患者重生希望

字号: + - 14

从“无差别攻击”的传统治疗,到“精准制导”的免疫疗法,血液肿瘤诊疗领域正经历着颠覆性变革。复发/难治性患者曾面临“山穷水尽”的绝境,如今却能凭借CAR-T、双特异性抗体等创新疗法重获新生。本期《超级访问》特邀深耕血液肿瘤与自身免疫病领域20余年,来自北京博仁医院张亚晶教授,带我们走进免疫治疗的前沿世界,剖析技术突破、解读临床实践、展望未来方向,为患者与医者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

一、免疫治疗的革命性突破:从 “控制” 到 “重生” 的三重跨越

CCMTV:您长期致力于骨髓瘤、淋巴瘤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诊疗与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免疫治疗相较于传统手段,为复发 / 难治性患者带来了哪些关键改变?能否结合具体病例,聊聊它在提升疗效与生活质量上的核心优势?

张亚晶教授:在我2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最直观的感受是:免疫治疗彻底改写了血液肿瘤的治疗格局。如果说传统化疗、放疗是 “不分敌我” 的 “无差别攻击”,那么免疫治疗就是 “精准锁定目标” 的 “智能作战”,它为复发 / 难治性患者带来的改变,是革命性的。

首先,是治疗深度从“控制”转向“清除”。过去我们很多努力在于压制肿瘤,但免疫治疗,尤其是CAR-T细胞疗法,追求的是深度清除,甚至达到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的状态。我印象很深的一位年轻B细胞淋巴瘤患者,多线化疗后肿瘤仍在进展,因肿瘤压迫神经,她只能以一种非常痛苦的姿势跪趴在病床上,状态近乎绝望。在常规手段山穷水尽时,我们为她实施了CAR-T治疗。令人欣喜的是,短短一个月,她体内的肿瘤就几乎完全消失,并且这种缓解状态持续了6年多。现在,她已经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这是真正的“生命重获”。

其次,是治疗模式从“持续用药”到“一次治疗”的突破。CAR-T是一种“活的药物”,一次回输,有望在体内长期发挥作用,让患者摆脱反复治疗的桎梏,真正回归社会。

第三,是治疗边界的极大拓展。对于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武器。所以,免疫治疗的核心优势可总结为:精准、深度、持久。它改变的不仅是生存时间,更是生命质量。

二、免疫新药前沿方向:四大领域引领治疗新可能

CCMTV:随着免疫治疗的深入应用,越来越多新药进入临床研发阶段。作为领域专家,您认为哪些免疫新药或研究在疗效突破、适用人群拓展上值得重点关注?

张亚晶教授:现在确实是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的 “黄金发展期”,几乎每个月都有令人振奋的新进展。在我看来,有四个方向的研究尤为关键,它们正从不同维度推动免疫治疗 “更有效、更安全、更可及”。一是靶点的“多元化”。在骨髓瘤领域,Beyond BCMA(如GPRC5D、FcRH5等新靶点)的CAR-T和双抗,为经BCMA治疗后再复发的患者构筑了至关重要的“第二道防线”。二是细胞治疗的“现货化”。为解决自体CAR-T“私人订制”带来的周期长、成本高问题,通用型CAR-T、CAR-NK等“现货型”疗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能极大提高可及性。三是实体瘤的“破冰”。针对CLDN18.2、GPC3等靶点的CAR-T研究,正将我们在血液肿瘤的成功经验向胃癌、胰腺癌、肝癌等实体瘤领域拓展。最后是“协同增效”的联合策略。通过将不同机制的药物(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靶向药、化疗药)进行组合,实现“1+1>2”的效果,是克服耐药、提高疗效的关键。

这些研究的核心目标,都是让免疫治疗惠及更多患者 —— 无论是复发难治者,还是老年、体弱的特殊人群,都能在免疫治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望。

三、三大免疫疗法对比:优劣与可及性的个体化选择

CCMTV:临床中常提到 CAR-T、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这三种免疫疗法,它们各有什么优劣?对复发 / 难治性患者来说,哪种疗法的可及性最高?

张亚晶教授:这三种疗法就像 “免疫治疗家族” 的不同成员,各有擅长,也各有局限。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理解它们:单克隆抗体(包括ADC药物),好比是“精确制导的巡航导弹”。它能精准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或携带“弹头”进行定点清除。其优势是技术成熟、可及性好;劣势是单次疗效相对温和,可能产生耐药。双特异性抗体,则像是“搭桥的牵线人”。它一手拉住肿瘤细胞,一手拉住我们体内的T细胞,强行让它们“握手”,从而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它的优势是“现货即用”,起效快;劣势是需要反复给药。CAR-T细胞疗法,则是为我们培养了一支“经过基因改造的特种部队”。将患者自身的T细胞在体外武装、扩增后回输,使其具备强大的识别和攻击能力。其优势是可能一次治疗带来长期缓解;劣势是制备复杂、成本高,且可能伴随较大的免疫反应。就可及性而言,目前抗体类药物最为广泛,而CAR-T则多在具有丰富经验的医疗中心开展。选择哪种方案,必须为每位患者进行高度个体化的决策。


四、跨界探索:细胞免疫治疗为自身免疫病打开新门

CCMTV:我们聊了很多免疫治疗在肿瘤领域的应用,您之前也提到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能否谈谈细胞免疫治疗在这一领域的应用情况?

张亚晶教授:这是一个非常有前瞻性的话题,也是我近年来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很多人不知道,细胞免疫治疗的 “战场”,早已不局限于肿瘤 —— 它的核心逻辑是 “精准清除致病细胞”,而这一逻辑,同样能应用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目前,全球已有小样本研究报道,CD19 CAR-T在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等疾病中取得了惊人效果,部分患者甚至能达到“无药缓解”。这意味着,有可能通过一次治疗,让紊乱的免疫系统“重启”。当然,这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但其无疑为那些需要终身服药的患者,带来了从“控制”走向“治愈”的曙光。我们团队也在积极探索这一领域,希望未来能为这类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五、无标准治疗患者的应对策略:安全与希望的四重保障

CCMTV:在临床中,总有一些患者缺乏标准、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他们而言,如何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您有哪些实际的治疗思路可以分享?

张亚晶教授:这类患者是我们临床工作中 “最心疼也最谨慎” 的群体 —— 他们往往已经经历过多次治疗失败,身体状况差,对治疗的耐受性低,每一次决策都像 “走钢丝”,必须把 “安全” 放在首位,同时尽力为他们寻找希望。我们的核心思路是:“积极探索,但绝不冒进;既要用前沿技术,也要守人文底线。”首选策略是积极参与设计严谨的临床研究。这绝非“当小白鼠”,而是在严密监护下获得前沿治疗的机会,既是患者的希望,也是医学进步的阶梯。其次,是在有充分理论依据的前提下,尝试探索性的联合治疗方案,或通过更精准的检测,为“老药”找到新用途。最后,当积极的抗肿瘤治疗风险过大时,我们必须回归医学的本质——“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通过最佳的支持治疗,控制症状、改善营养、给予心理关怀,让患者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同样至关重要。


六、临床研究入组:科学筛选与患者适配的双向考量

CCMTV:临床研究既是新药落地的关键环节,也是复发 / 难治性患者的重要治疗选择。想请教张教授,在筛选患者入组时,您和团队会从哪些核心维度综合考量?从患者角度看,具备哪些特征的人群更适合参与这类研究呢?

张亚晶教授:筛选患者入组是临床研究中最严谨的环节,我们始终坚守 “科学、伦理、安全” 三大原则,每一个决策都要对患者负责、对研究数据负责。从研究者的角度,我们主要关注四个核心维度:

第一是疾病的匹配性,这是保证研究科学性的基础。患者的疾病类型、分期、分子标志物、既往治疗史等,都必须严格符合研究方案的 “入选标准” 和 “排除标准”。

第二是患者的安全性,这是我们的底线。我们会通过 ECOG 体能评分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通过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判断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同时排查是否有未控制的感染、自身免疫病等基础疾病。我们绝不会为了入组而让患者冒不必要的风险。

第三是疗效的可评估性。研究需要客观判断药物是否有效,因此患者体内必须有 “可测量的病灶”,比如通过 CT、MRI 能看到的肿瘤结节,或者通过血液检查能监测的肿瘤标志物。如果患者的病灶无法测量,或者肿瘤标志物不明确,我们无法判断治疗后病灶是否缩小、是否缓解,这样的患者也不适合入组。

第四是依从性与配合度。临床研究需要患者按时随访、配合完成一系列检查(比如定期抽血、影像复查),还需严格遵守用药规范。如果患者或家属对研究的目的、流程、风险与获益理解不充分,或者无法保证随访、配合检查,即便其他条件符合,也难以入组 —— 依从性不足会影响研究数据的准确性,也可能因错过监测导致患者安全风险。

从患者角度来说,具备以下特征的人群更适合参与临床研究:

一是标准治疗失败或无标准治疗可选,这是参与研究最主要的医学指征,此时前沿研究可能是他们获得有效治疗的重要机会;二是身体基本条件良好,即便处于复发 / 难治阶段,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仍尚可,能够耐受治疗潜在的毒性;三是信息通畅且有求知欲,愿意主动了解自己的疾病和前沿疗法,能与医生充分沟通,清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顾虑;四是有坚定的治疗意愿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理性看待研究的不确定性,不盲目期待也不轻易放弃,积极配合整个研究流程;五是家庭支持系统稳定,家人的理解、陪伴和照顾,对患者完成复杂的研究流程(比如多次往返医院、长期随访)至关重要。

我们始终强调,医患之间是 “同盟军”,是一起对抗疾病的战友。充分的知情同意、坦诚的沟通和彼此的信任,才是成功参与临床研究的基石。

七、特殊人群研究:安全监测与风险应对的更高标准

CCMTV:对于合并基础疾病、老年、多线治疗后身体耐受性差的特殊人群,在开展免疫新药临床研究时,我们会如何设置额外的安全监测措施?如果出现未预期的不良反应,又会怎样调整方案来保障患者权益呢?

张亚晶教授:对老年、合并基础疾病或多线治疗后身体耐受性差的患者,我们的安全管控遵循 “更高标准、更密监测、更快反应” 的原则。

具体来说,监测会更精细:增加随访频率,扩大监测范围至认知、营养等全身指标,并对微小异常也立即干预。一旦出现未预期的不良反应,流程是“患者安全第一”:立即暂停用药并给予支持治疗;按规定及时上报,并组织多学科专家分析原因;最终根据评估结果,动态调整甚至暂停研究方案。所有举措的核心,都是在探索新药的同时,为脆弱人群筑起最牢固的安全防线。

八、免疫联合疗法:从 “单兵作战” 到 “立体联合作战”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CCMTV:近年来,免疫联合疗法一直是恶性血液肿瘤领域的热门方向,您认为这种疗法能为复发 / 难治性患者带来哪些积极作用?

张亚晶教授:联合疗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协同增效”,它让治疗从“单兵作战”升级为“立体联合作战”。

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能突破疗效瓶颈,例如联合用药可以解除肿瘤微环境的抑制,帮助CAR-T细胞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更深度的缓解。二是能显著降低耐药风险,多机制、多靶点同时攻击,让肿瘤细胞难以“逃脱”,从而有望实现更长期的疾病控制。对患者而言,这意味着曾经无效或易耐药的方案,通过联合可能重新带来生机。

九、血液肿瘤研究优化路径:聚焦临床真需求的三大突破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CCMTV:从研究议题选定、临床入组效率这些实际操作层面来看,目前血液肿瘤研究还有哪些可以优化的路径呢?

张亚晶教授:关键是要聚焦真问题、采用新方法首先,议题应直面临床未满足的需求,例如如何克服CAR-T耐药、如何管理长期毒性,而非低水平重复。

其次,入组效率需借助“智能化”提升,利用AI技术自动匹配患者与试验,变“人找试验”为“试验找人”,同时建立全国协作网络共享资源。

最后,试验设计要创新,推广“平台试验”、“篮子试验”等高效模式,缩短研发周期。最终目的是让有价值的临床研究能更快地落地,让患者早日受益。

十、未来展望:免疫治疗引领 “治愈” 新时代的四大趋势

点击👆查看完整视频

CCMTV:最后,想请您展望一下,未来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领域会有哪些重要的发展方向?

张亚晶教授:我对免疫治疗的未来充满信心,它不会局限于 “治疗某一类肿瘤”,而是会朝着 “更精准、更普及、更安全” 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 “支柱性疗法”,具体会有四个关键趋势:治疗“前线化”(从后线向前线推进);产品“通用化”(现货型产品成为主流);应用“智能化”(如可调控的“智能”CAR-T);以及领域“普适化”(从血液肿瘤扩展到实体瘤、自身免疫病等更广阔空间)。

最终,免疫治疗将成长为肿瘤治疗体系中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支柱,引领我们走向一个能够“治愈”更多疾病的新时代。

血液肿瘤治疗的变革浪潮中,张亚晶教授团队以 “患者为先” 为理念,深耕临床创新与研究。正如她所言:“我们始终相信,每一次技术突破,都能为患者多点亮一盏希望之灯。” 未来,随着免疫治疗的持续发展,更多生命将迎来重启的可能。

张亚晶教授

北京高博博仁医院

肿瘤&免疫•创新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博士后;北京市科技新星。

主要研究方向:肿瘤免疫在恶性肿瘤中的临床转化

以第一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课题6项

以第一作者在《Blood》、《Leukemia》、《JEM》《STTT》等杂志发表多篇 SCI论文,累积影响因子140余分

获得《JEM》2023年度优秀论文奖、南粤科技创新优秀论文一等奖、解放军总医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 细胞治疗与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 血液肿瘤康复核心专家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中枢淋巴瘤多学科诊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基础与临床研究促进工作委员会 常务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0)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委员《JCO-Blood 中文版细胞与免疫治疗》专刊编委会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 细胞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 淋巴瘤/骨髓瘤自体移植与细胞治疗协作组成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研究员



  • 400-000-5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