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博仁资讯 >>医院新闻 >> 正文

博仁资讯

医院新闻

特别报道 | 记录大时代下的医护缩影:以自身意志挺过艰难时刻

字号: + - 14

文章来源 | 医师报微信公众号、医师报客户端

 

(点击此处查看《医师报》客户端报道原文 | 记录大时代下的医护缩影:以自身意志挺过艰难时刻)

 

——如果新一轮疫情形势下的患者情况稳定下来后,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就想让大家回家,好好休息。

说完,北京高博博仁医院ICU护士长江美玲的眼泪夺眶而出。

开设在医院里的“小白春天”,原本是为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及家属提供免费场地和水电的共享厨房。突然有一天,他们的帮扶对象从患者及其家属变成了医护人员,每天为他们熬梨汤。“现在很多医护人员说话都是‘咳咳咳咳’的,还有发着烧上班的。”“小白春天”创始人齐利光语气里满是怜惜。

从2022年11月末开始,全国所有医疗机构进入疫情防控的最严峻时期,北京高博博仁医院(下称高博博仁)也在内。这一时期中他们的付出与努力、流下的汗水与泪水、患者的不安与信任……构成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记忆。

近日,《医师报》走进高博博仁,还原非常时期医疗机构的担当,记录大时代下医护人员的坚守。

 

提前预判,转变院内防控策略

 

2022年11月28日,高博博仁在例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中出现两管十混一阳性,随之打响抗疫战斗。就在当天,高博博仁执行院长郑晓宇决定即刻成立医疗护理小组、流调小组、检测小组、保障小组等组织,逐级分工,集体决策,确保一线信息通透。

2022年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优化防控新十条”后,郑晓宇隐隐觉得,一旦社会屏障撤掉之后,任何一家医院都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只要社会面传播开来,所有的医疗机构已经很难完全避免出现新冠阳性病例。”

此时医院管理重点必须要转变了。郑晓宇选择把为病毒在院内的大面积传播做准备、为重症患者救治做准备放在优先级。

控制院内感染速度就变成重中之重,“让感染数量的增长能维持在相较稳定速度,而不是一下子全感染。这样才能保证医院有足够的力量分批救助患者。”在此期间,郑晓宇从来没有想到靠拒收或者少收患者,来维持医院运营的平稳。这种手段简单粗暴有效,但与高博博仁所有医务人员所坚持的初衷相悖。“我们必须要收治这些重症患者,否则患者会因为基础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并而失去生命。”

在此期间,郑晓宇每天都会组织召开院内疫情防控会,以掌握全院医护技、患者、家属、行政等每个人的健康状态,勾勒出院内感染曲线。这之后的医院防控策略,就是跟着这条感染曲线一点点变化。

梳理高博博仁的防控策略,郑晓宇将其总结为三点:

一、是控制感染速度,尽量减少医护减员,以保证足够的力量救治患者。

二、是做好患者沟通和疏导,使他们正确认识新冠病毒感染并做好预防和治疗配合。

三、是储备医疗力量。一方面聘请优秀的呼吸重症医师,组建ICU,以保证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抢救;另一方面提前购买储备Paxlovid、阿兹夫定等药物,以保证院内患者使用。

种种动作,都向患者释放出一个信号:不用害怕,我们做足了准备帮助大家度过难关。

 

建隔离病区,迅速扩容重症资源

 

郑晓宇猜到了事情发展的方向,却还是没有预料到病毒的传播速度。

自2022年11月28日至12月7日的短短10天内,院内外相关人员共发现72例阳性病例,涉及员工34人、患者12人、陪护14人、第三方员工5人、送餐家属及志愿者7人。

2022年11月29日,高博博仁决定将ICU及其外部普通病房一晚时间抢工建设成“红码”和“黄码”隔离病区,用于长期固定集中收治院内危重阳性患者,并建立病区联合医疗小组,开展原发病(血液肿瘤、肝癌等)及新冠的诊疗和救治。

听到这一消息的一位保洁人员,因为恐慌,于当天提交辞职申请。其他人可以选择离开,但是医护团队没人退缩。江美玲明显感受到,很多年轻医护人员,尤其是00后,依然会对新冠感染感到恐慌。但躺在床上的患者和身为医务人员的担当推着他们向前走,没有人有时间陷入恐慌之中。

重症资源短时间内快速扩容,高博博仁里展现出了“中国速度”——隔离病区、呼吸设备等在一天内被快速地建立起来,并于当晚投入使用。江美玲带着7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不仅承担着20多名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还有清洁、感控等任务。“每个人从病区出来后,身上都已湿透。”

哪怕每个小时不间断巡视的医护们,也仍担心响应病情的速度是否太慢。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一批特殊患者群体。

 

高危患者的特殊治疗与护理

 

7~10天,是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核酸转阴时间,然而,这一数字在血液肿瘤患者尤其是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患者群体中,是2~3周甚至更久。

血液肿瘤患者因疾病本身或治疗相关因素,免疫力低下,属于新冠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而且一旦感染容易成为重症并被迫中止原发病的治疗,从而面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风险。高博博仁医疗院长吴彤提到,接受移植治疗的血液病患者,往往需要经过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免疫功能才恢复正常,在此之前,他们处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状态。“新冠感染后,血液肿瘤患者靠自身免疫力通常无法很快清除体内病毒,所以核酸阳性持续时间较长,也会出现反反复复阳性,这就是免疫功能低下群体的特点。”此外,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新冠多表现出上呼吸道症状,即咽痛、咳嗽、流涕;但免疫功能低的人,容易累及下呼吸道感染,发生肺炎。

这些特点,都加大了医疗和护理工作难度。

即便全国医疗机构不再强调核酸的查验,但高博博仁移植科仍在坚持每天免费为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检测。“面对免疫功能如此低下的患者,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保护他们,及时控制传染源,尽力降低感染风险。”据吴彤介绍,医院一方面做好全院防护工作,另一方面对阳性患者采用单间隔离,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并让阳性的陪护人员及时离开病区,尽量减少病毒传播。

经过积极防控,在疫情最严峻时期,移植舱里的18位患者中,仅有3例感染,移植科的普通病房中仅有6~8例感染。通过抗病毒治疗后,绝大部分阳性患者已陆续转阴,鲜有重症。“前期处理得当,会降低移植后患者发展为新冠感染的重症和危重症的风险。”吴彤说。

 

用专业能力,为患者奉献

 

奥密克戎也以众人始料未及的速度在医护之间传播开来。

2022年12月12日,高博博仁单日确诊阳性人数达到峰值;截至12.30全院职工感染率为83%,而对患者的保护做的很好,院内患者感染比例未超过40%。

随着医护人员减员,医疗资源的压力咆哮着席卷各个病区。面对突然几倍增长的工作量,每个人的体力、身心都要承受巨大考验。增加与床位相匹配的人手,也面临困境。

走进高博博仁行政副院长/护理部主任陈凤英的办公室,《医师报》看到办公桌上一角放着辅酶Q10片和美托洛尔药,这是作为病毒性心肌炎及控制心率药物。陈凤英说,她在高热后心率到了每分钟120~130次,必须服用药物把心率减下来,以保持正常工作状态。阳康中的陈凤英还遇到了另一个问题:入睡困难。“我只要一闭上眼睛,满脑子还是在调配人力、全院病人感染如何控制。”

护理部有一个密密麻麻的表格,上面统计着每天的患者数量、未感染护士数量、新冠阳性护士感染天数,甚至还有一列是用来计算护士返岗预计时间,“我们根据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规律,将发烧三天后的护士算作一半劳动力。” 

尽管已经有超过40年的临床护理经验,且经历过非典,面对这次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陈凤英依然感受到面临的是一场更严峻挑战。“我第一次见到传播速度如此快的病毒,也第一次见到大批医护人员病倒。”但让她感动的是,再难,也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

12病区的护士长朱凤欣是一位孕妇,预产期还剩下不到20天。当她面临着包括血液病患者、肝癌患者、癫痫患者在内的37个患者,和手中一共13个护士的状况,即便和陈凤英电话沟通时会控制不住地哭出来,但还是选择咬牙坚持下来。

另一个病区的吴小圆护士长,带着10个护士,承担了“红码”病区两层共36个患者的护理工作。发着烧的她上完白班,还要坚持上夜班,她说,“我必须要去,现在真的排不开班了。”

在移植科,由于移植仓内患者饮食要求十分严格,当送餐家属陆续新冠感染后,仓内患者的吃饭问题就被摆在台前。于是,移植科护士长王小霞果断挽起袖子承担起任务,为所有仓内患者准备饮食……

这样的例子在高博博仁时刻上演。医护人员开始带病工作似乎成为常态,有医生一边输着液,一边接诊患者;有护士度过发烧最高时期后,就立即返岗工作;工作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10小时、12小时、甚至24小时,但从未有人抱怨退缩。

吴彤说,在最艰难的时刻,尽管医护自己也生着病,仍有症状,会感觉特别乏力,但大家只能咬牙坚持。“因为患者在这里。”

“他们以最坚强的意志,生生挺过了艰难时刻。”回忆起共同经历过的这一个多月,陈凤英多次哽咽。她有时也会疑惑: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大家走过这一段路?

江美玲的回答或许是每个人的共同心声:以前都是别人当英雄保护我们,但这一次我们可以用专业能力,为患者奉献。“中国人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勇敢与坚韧,被刻在高博博仁每个医护人员骨子里。” 

“好在最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现在院内大部分人已经康复。”郑晓宇介绍,2022年12月12日医院单日确诊阳性人数达到峰值106例,此后开始下降,截至2022年12月29日,院内阳性人数仅确诊7例。

三周内,连续复阳三次的郑晓宇健康状态也在好转,“连续三周的周六核酸阳性,周一转阴”,他还自我调侃:或许我就是天选打工人吧,每次休息两天就可以继续工作。

“这段时间,没有一个医护人员请假,也没有任何人在紧急关头要求额外补贴。”郑晓宇说,所有人都是因为那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而选择义无反顾。

 

 

  媒体报道  

1. 《医师报》客户端报道——记录大时代下的医护缩影:以自身意志挺过艰难时刻

2. 《医师报》微信公众号报道——记录大时代下的医护缩影:以自身意志挺过艰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