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肠道菌群”从冷门科研概念走进大众视野,一种颠覆传统的治疗手段——粪菌移植(FMT)正逐渐揭开神秘面纱。它凭借“用健康菌群重建肠道平衡”的核心逻辑,在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等难治性疾病中展现出亮眼疗效。本文中,我们从原理、研究基础、流程、安全性四个维度,带您全面认识这项“肠道微生态疗法”。
一、原理:肠道菌群的“重启魔法”
粪菌移植的核心原理,是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通过特定方式移植到患者胃肠道内,重建紊乱的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而修复肠道屏障、调节免疫功能,最终实现对肠道及肠道外疾病的治疗。
这一疗法的合理性,首先源于肠道菌群的显著个体差异性——尽管人类基因组DNA相似度高达99.9%,但每个人肠道内的菌群组成(包括细菌种类、数量及比例)却存在极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与饮食、生活习惯相关,更与疾病状态紧密关联,尤其是在肿瘤患者群体中,肠道菌群的失衡表现得更为突出。
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通常呈现出明显的“失衡特征”,具体可概括为三大核心变化:
1. 有益菌丰度降低:与健康人群相比,肿瘤患者肠道内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功能的有益菌(如双歧杆菌、乳杆菌、 Akkermansia 菌等)数量显著减少。这类菌群原本可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丁酸)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增强肠道屏障完整性,其减少会直接削弱肠道对有害物质的“防御能力”,同时降低机体对肿瘤的免疫监视效率。
2. 有害菌过度增殖:部分具有促炎、致癌潜力的有害菌(如变形菌门中的某些菌株、梭杆菌属等)在肿瘤患者肠道内占比升高。这些菌群可能通过释放内毒素、诱导慢性炎症反应,或代谢产生致癌物质(如亚硝胺类化合物),进一步加重肠道微生态紊乱,甚至可能促进肿瘤的进展与转移;此外,有害菌过度繁殖还会与有益菌争夺营养资源,形成“恶性循环”。
3. 菌群多样性下降:健康肠道的菌群通常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这是维持微生态稳定的关键。而肿瘤患者(尤其是接受过化疗、放疗或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会大幅降低——化疗药物不仅杀伤癌细胞,也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杀灭大量正常菌群;抗生素的使用则会无差别抑制细菌生长,导致肠道内“菌群结构单一化”,进一步削弱肠道微生态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感染(如艰难梭菌感染)、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正是基于肿瘤患者肠道菌群的这些失衡特点,粪菌移植通过引入健康供体的“完整菌群体系”,既能补充有益菌、抑制有害菌过度增殖,重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与平衡状态,又能通过修复肠道屏障、调节全身免疫功能,为肿瘤治疗(如增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减轻放化疗相关肠道损伤)提供“微生态支持”,这也是其在肿瘤相关治疗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的核心逻辑。
二、新技术落地
粪菌移植并非“新兴技术”,经过数十年的研究与临床实践,其疗效与安全性已得到全球权威机构与大量临床数据的双重认证。值得一提的是,博仁医院作为粪菌移植 I 期临床研究的牵头研究中心,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可充分保障研究与治疗的规范推进。
1、权威指南背书,规范先行
• 美国胃肠病学会早在多年前就制定FMT管理共识,明确供体筛选、粪便制备、受体准入等标准化流程,保障治疗安全性;
• 2021年上海市卫健委发布《菌群移植技术管理规范》,设定医疗机构开展FMT的最低要求;
• 2022年《肠道菌群移植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出台,进一步规范我国FMT临床应用;
• 2023年《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将肠道菌群移植正式收录为医疗服务项目(编码KPH3M401),明确操作要求:需医生2人、护士3人配合,平均耗时2小时,技术难度52分、风险程度10分(1-100分制,分值越低风险/难度越小)。
2、适应症广泛
目前FMT的临床证据已覆盖多系统疾病,其中复发性/难治性艰难梭菌感染(CDI)是疗效最确切的适应症——治愈率高达90%,远超传统抗菌治疗20%-30%的治愈率,因此被列入美国医学指南,并入选“世界十大医学突破”。
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研究证实FMT在其他疾病中的潜力:
• 消化系统:对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功能性便秘等,部分患者临床应答率可达90%;
• 代谢系统: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率先将其用于糖尿病治疗,证实长期有效性;
• 肿瘤领域:联合PD-1抑制剂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可提升免疫应答率,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神经精神系统:对自闭症、帕金森病等,部分研究显示可改善症状。
三、流程:从供体筛选到术后随访,
每一步都严丝合缝
看似“简单”的粪菌移植,背后是一套严格的标准化流程:从供者筛选开始就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严格的健康标准(无传染病、慢性病等),同时还要保持规律饮食、无吸烟饮酒史、不长期熬夜的健康习惯,且情绪稳定,避免因长期焦虑、压力等不良心理状态影响菌群稳定性,从源头确保菌群的安全才能保证后期疗效。核心步骤分为移植前准备、菌群移植、移植后维持三大阶段,环环相扣:
1、移植前准备:精准评估+肠道预处理
这一阶段是保障移植效果的基础,需提前4-6天启动,核心是“排除风险+清空肠道,为菌群定植铺路”:
• 医患沟通:告知治疗信息,签署知情同意书,核对用药史/过敏史;
• 菌群检测:采集患者粪便,送检宏基因组测序,匹配供体;
• 肠道预处理: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定制不同的肠道准备方案
• 术前禁食:移植前一晚 22 点后禁食,仅饮水
2、菌群移植:分阶段给药,动态观察
分胶囊和菌液两种,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移植方式,整个过程需严格控制剂量与时间,根据患者反应调整方案,避免不良反应。服用后需要禁食 1 小时,期间饮温水,全程无渣饮食。
3、移植后维持:助力菌群生长与定植
为促进移植后健康菌群更好地生长、定植,需在术后 3-6 个月内重点调整饮食结构,核心原则以 “滋养菌群、均衡营养” 为主,荤素1:4搭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多吃豆类、全谷、甘蓝、芦笋、洋姜、洋葱和大蒜等,摄入优质蛋白(鱼、禽、蛋等)、少吃加工类和添加剂食品。深色蔬菜每餐占比应占二分之一。
四、安全性:风险可控,不良反应多为轻微
很多人对“粪菌移植”的安全性存疑,但临床数据显示,这项技术的风险远低于传统药物,且不良反应多为轻微、可控。
写在最后
从改写难治性肠道疾病治疗格局的“创新疗法”,到探索多系统疾病干预的“潜力方向”,粪菌移植正以“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的核心逻辑,不断刷新我们对健康与疾病的认知。它的价值不仅在于为传统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提供新选择,更在于推动“微生态医学”走向临床前沿——让我们看到,肠道菌群或许是破解多种复杂疾病的关键“密钥”。
当然,FMT并非“万能方案”,部分适应症仍需更多临床研究验证,但随着技术规范的完善与专科经验的积累,这项疗法的应用边界正持续拓展。北京高博博仁医院在帕金森病、血液肿瘤、实体肿瘤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诊疗领域深耕多年,更聚焦于通过粪菌移植为这类患者调节肠道微生态,力求为病情改善、生活质量提升带来新转机。
FMT目前还没有进入医保目录,部分商保可能可以报销,具体报销政策可咨询我院工作人员或相关保险机构。如果您或身边人正受难治性肠道疾病、帕金森病、肿瘤相关肠道困扰,或是GVHD等问题影响,不妨咨询我院,了解FMT是否契合自身治疗需求——或许,一次肠道微生态的“重启”,就能为健康带来新的可能。
北京博仁医院始终以标准化诊疗流程为保障,以专科疾病诊疗经验为支撑,为每位患者定制精准、安全的治疗方案。若您想进一步了解供体筛选、治疗周期、商保报销细节等内容,可通过医院官方咨询通道(热线:400-000-5291)获取专属解答,我们将与您一同守护肠道健康,共探微生态治疗的新未来。
战友们,如您还有其他问题,可拨打咨询热线:400-000-5291,也可以通过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博仁安安】微信进行详细咨询。
【博仁安安】微信二维码